<\/p>\n\t\t\t\t\t
<\/p>
新华社记者目击日本“军舰岛”怪状:“抹去”一切强征劳工印记<\/strong><\
<\/p>\n\t\t\t\t\t
<\/p>
新华社记者目击日本“军舰岛”怪状:“抹去”一切强征劳工印记<\/strong><\/p>
8月15日是日本战胜并宣告无条件投降77周年的日子。日前,记者一行前往长崎港外的“军舰岛”,看望二战时期日本强征东亚邦邻劳工的印记,寻觅日本对侵犯战争的反思。但是所见所闻显现,日方非但不正视这段罪恶,反而在竭力掩盖和扼杀前史的本相。<\/p>
“军舰岛”的正式名称为端岛,坐落长崎港西南方约19公里的海面上。因其形状与军舰类似,故俗称“军舰岛”。2015年,包含“军舰岛”在内的23处日本“明治工业革命遗址”在巨大的争议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入国际文化遗产。这之中最大的争议与日本侵犯和殖民前史休戚相关:二战期间,很多来自朝鲜半岛和我国的劳工被强征到这座小岛上劳动,受尽非人摧残乃至被虐致死。<\/strong><\/p>
<\/p>
视频截图<\/p>
当年,国际遗产委员会在将这些遗址列入世遗名录时曾提出条件,要求日本“叙述每处遗址完好的前史”。在申遗过程中,日方也承认了强征很多劳工在恶劣环境中劳动的现实,并许诺将在遗址上对这段前史进行介绍。<\/p>
但记者在“军舰岛”导览手册上发现,从明治时期以来的冗长前史年表记载中,有一段特别刺眼的残损——1925年至1955年<\/strong>,长达30年的前史跨度只要两条记载。其一是:1941年,“军舰岛”煤产值到达峰值41.11万吨;其二是:1945年,到“军舰岛”运煤的货船遭美军鱼雷进犯。<\/p>